
2021 NO.30
Menu日本色彩 寓情寓意
承载传统文化的日本色彩
●文:北村仁美(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工艺馆 主任研究员)
棕与紫— 江户的流行色
江户时代(1603-1868年)流行一时的棕色和灰色以微妙的色差孕育出丰富的变化,以至于曾有过这样的说法:“四十八茶百鼠(这句话的意思是,仅棕色和灰色就有很多种颜色)”。在根据身份严格规定着装的时代,如何在制约范围内打扮得与众不同,时髦人士的热情成为孕育细致而微妙色彩的原动力之一。自古以来,人们将颜色分得很细并在染色时加以区分,这种技术与感性在日本的历史中不断得到了磨练。
例如,在推古天皇的时代(在位592–628年),紫色曾经是未经天皇许可便不得穿用的最高等级的颜色。在927年完成的平安时代法律丛书《延喜式》中,对颜色进行了细分,除了深紫和浅紫之外,还添加了略带灰色的暗紫色即灰紫,并且详细规定了用于染色的材料。到了江户时代,紫色渐渐失去了显示在朝廷中地位的含义,人们开始可以染出多种紫色,如本紫是鲜艳的紫色(以紫草的根为染料染出来的颜色),略带红色的叫作京紫,带蓝色的叫作江户紫等,这些均得到了武士家庭及市民的喜爱和使用。
日本人区分微妙色调的敏锐感性,不仅体现在衣服上,还延伸至身边的每个角落。用于点缀插在腰间的刀具的金属类饰物,促进了着色技术的巨大发展,这些技术一方面可以突出金属本身的特性,同时又能上色。例如,通过增加或减少银的比例,银铜合金可以制作成从深灰色到浅灰色的效果。通过这种技法,人们使用金属演绎出鸟类翅膀的感觉,或是用金属制作成单色的风景画,其效果就像是用墨水在纸上画出来的那样,这一技术自明治时代(1868–1912年)以后,在出口手工艺品领域有了蓬勃的发展。
白— 含蓄的色彩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出于素材的特性,漆无法制作出纯粹的白色。相反,想要体现白色时,可以利用漆的出色粘合性能,使用如贝壳或蛋壳类不同的材料。其中尤其是贝壳,人们将贝壳内侧能反射出彩虹色的珍珠层刮下薄层并使用,此时,如果先用矿物颜料等涂上颜色,底层的颜色透过贝壳看上去就像蒙着一层薄纱,画面微微地浮起。这种工艺叫作伏彩色。收藏在正仓院的镜子和刀子的装饰等均采用了这种工艺。
在日本画和陶瓷工艺中也有类似于伏彩色的手法(照片9),由此可见日本人对这种效果有着浓厚的兴趣。透过贝壳的白色光芒,神秘地暗示其背后的存在。在这样的环节中,也明确地体现出日本人将含蓄视作美德的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