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ponica》是向世界各国朋友介绍现代日本风貌的网络杂志。
2013 No.10
领略日本的优良品质

日本如何为保证安全孜孜以求
日本在各种领域中对“安全与安心”的意识极为重视并精心培育。
这种社会背景究竟是靠什么样的意识和努力才得以形成的呢?
为此我们采访了号称“安全学”首倡者的村上阳一郎先生,
请他谈谈对安全社会理想形态的见解。
摄影●名取和久
“安全是理所当然的”这种价值观
我在1990年代末开始提倡“安全学”的观点,并与各方面经营者们交换过意见。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非常理解作为企业的责任,对安全的重要性也充分理解”,但另一方面,也有许多企业家觉得没有必要为了企业形象而将安全这个词放在前面。
这说明了安全在日本来说,不是现在才需要提倡的事情,而早已是不言而喻理所当然的价值观。因为日本人的生活大前提就是安全,企业大肆宣传这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会带来引人关注的宣传效果。
对理所当然的事情也尽心尽力、一丝不苟
不过,安全这个词虽然已经不能成为针对消费者的强有力的宣传词,但并不说明企业对安全的忽视。而恰恰是相反。安全对任何企业都是必须达成的企业成立的底线价值,这种意识在日本早已根深蒂固。实际考察企业内部,对理所当然的安全意识一丝不苟的姿态随处可见。
例如在日本,电车的驾驶员或乘务员,在确认信号灯或方向等应引起注意的场合,都是一边抬手指点,一边口中出声地一一确认,“手指口述安全确认”的做法经常可以见到。手指口述安全确认,乍一看好像是拘泥形式,但其实是否这样做对保障安全影响很大。通过手指口述安全确认大大降低了因“不留神而忘记确认安全”造成过失的危险性。
这种姿态最终促进了员工的安全意识,也使企业整体的安全意识得到了提高。
不怕地震的新干线高科技
日本的技术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其安全性能遥遥领先。最具代表意义的应该是,从1964年运行以来,在运行中从未发生乘客死亡事故的新干线。即使在给日本各地造成巨大灾害的东日本大地震之际,由于新干线及时停车,而没有导致人员伤亡。
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之际,因为地震发生是在营业时间之前的凌晨,所以没有出现伤亡,但新干线的高架桥有几处倒塌而蒙受较大损害。吸取这次的经验教训,及时对新干线的高架桥进行了加固,因此在东日本大地震之际,高架桥没有受损。在地震初期便感知出微动,在剧烈摇晃到来前安全停车的高超技术,在东日本大地震之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人们并不满足于现状,为进一步提高安全性而日益磨练着更高的技术。
对安全保障的一丝不苟及灵活性
对安全如此彻底追求的根本动力,并不只是因为来自社会对安全与安心的要求,也应归功于竭尽全力提高技术实力的企业自身努力的结果,带来了更高的安全性。
日本之所以拥有领先世界的高超技术实力,其社会背景中蕴含着对自我技术能力精益求精的工作信念,还要归功于在产品制造的现场对细微之处微妙的差别也一丝不苟的美学意识。此外,在日本的企业中,不仅是每个技术人员,而是组织整体团结一心发挥技术人员的专业精神,向着既定目标勇往直前的坚韧态度。
而且,日本人还拥有不拘泥于以往技术而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的灵活性。最显著的事例就是医疗器械。例如X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的设置数量上,日本位居世界第一;对癌症的新型治疗法的重粒子线治疗,日本走在世界的最尖端。可以说,正是这种对细微之处一丝不苟的美学意识以及恰到好处的灵活性,保障了在世界上少见的安全性。
日本在核电站事故之后应承担的责任
日本曾屡次遭受地震及火山喷发的巨大灾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发生过诸多污染公害。这些经历中积累了种种教训,成为日后培养在危机中保护自身的感受性的客观教材。虽然这种感受性有时会导致过度的敏感,但正是由于国民如此的心境,也客观提高了更为放心的社会安全。企业提高技术实力与国民追求更高安全性的呼声,就好像是牛车的两轮,成为不断创新出更高安全性技术的根本动力。
日本经历了东日本大地震以及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严酷经验,面临着重新设定社会安全目标的新出发点。核电站事故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这种绝对不该发生的事故。而彻底废弃核电站则需要数十年,有时甚至是数百年的艰巨工程。即使最终彻底废弃核电站,也应为保证绝不再出事故的安全性,为如何废弃核电站而处理核能积累并传播相应技术。这正是50年来利用核电站,并依靠核电开展经济活动的日本人应该对全世界承担的历史责任。
村上阳一郎
科学史学家、科学哲学家。东洋英和女学院大学校长,东京大学名誉教授。长年以来在科学及社会关系研究领域声名显赫。从1990年代首倡“安全学”,不仅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还从人类及社会关联的观点,考察如何应对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