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No.12

糕点的王国──日本

3

馈赠文化与糕点

古往今来,在人生每个阶段的节点上,日本人都会互赠糕点,互通感情。成人礼、婚礼、葬礼、祭礼,或季节性庆典、旅游留念,或表示感谢、表达歉意,或问候祝福,或有所拜托时,以及礼尚往来中的“回赠”,糕点都是其中的重要角色。

讲述●神崎宣武  摄影●高桥仁己

源于分享年糕的习俗

作为馈赠物的糕点,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被认为是日本糕点之起始的“年糕”。用大米做成的年糕,自古以来一直是丰收庆典、葬礼、祭祖等场合必不可少的供品。用糯米蒸熟做成的年糕,在祭典结束后被用来款待参加祭典的人们,大家共同分享,这在加深相互关系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每年春秋季节的“彼岸”,是人们扫墓、给祖灵上供的日子,在此时期,人们常吃用豆馅包年糕团做成的“牡丹饼”(或称“萩饼”),也许就是这一习惯,后来演变成众人分享供品年糕的风俗。尤其是在农村,人们下很大工夫,手工精心做好很多“牡丹饼”,然后分给亲戚、邻居等,这一曾经非常风行的习惯如今显然淡薄了,不过,直到20~30年前为止,还常能听到人们说“彼岸的牡丹饼,你来我往”。

甘甜味是最好的馈赠物

糕点中不可缺少的砂糖,是在八世纪时从中国传来的,当时,砂糖珍贵得如同药材一般,在上流阶层,人们经常把砂糖本身用作赠品。近世初期,通过与荷兰的贸易交往,相当数量的砂糖开始进口日本,尽管如此,还远远未能达到普及的程度,对于大多数的日本人来说,砂糖在很长时期内一直是一种希求之物。

十七世纪,日本进入了富裕、平和的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砂糖也开始在国内生产,随着饮茶习惯的普及,糯米糕点、烘焙糕点等传统糕点相继问世,并传承至今。

也就在那个时期,江户幕府开始出现了“嘉定”仪式,即将军把前来拜谒的大名们召集到江户城的大堂屋,亲自向他们分发很多糕点。所谓“嘉定”,原本是宫廷与民间的一个祈愿仪式,6月16日这天,人们在神前供奉上糕点并祈求神灵祓除灾祸,但后来江户幕府将其改变成利用糕点的吸引力使大名发誓效忠的仪式。

不久,在礼节或致候的送礼上,大名之间的相互攀比愈演愈烈,在酒、丝绸布料的同时,糕点也开始成为流行的互赠礼品。向上司送了礼,收礼者也立刻回赠,由于这样的来回过于频繁,以至出现了专门对大名们不要了的礼品进行回收的商人。

左:用白纸包裹,并在右上方贴上礼签且系上红白色花纸绳的糕点盒。所系的蝴蝶结是“返结”的一种,以祈愿吉祥事再度来临。
右:带文字示意的日本的“馒头”。“寿”表示恭贺之意(前侧),地名与温泉符号♨表示的是旅游地(后侧)。

分享旅游中的美好回忆

在那同一时期,百姓中开始流行去参拜地旅行,例如参拜伊势神宫、参拜金比罗宫等。对于百姓来说,使用砂糖的糕点尚属贵重之物,所以,融入砂糖水并固化做成的干糕点、生姜糖(在姜汁中融入砂糖水后做成的固体糖块)便被游客们视为至尊礼品了。没过多久,出现了用米粉等包裹豆馅做成的“馒头”(MANJU),并带有烤印的文字或绘画,非常受人欢迎。半球形的“馒头”,表面光泽且烤印鲜明,因此,也出现了以留念或广告为目的的制做“独创馒头”的商业服务,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在糕点上印画或文字,也许只有在日本才能见到吧。

体现送礼心意的赠品包装

不同的送礼目的,在糕点的包装上有不同的规定,根据祝贺或悼念等各种不同的用途,使用相应的带有礼签或礼绳的包装纸来包裹糕点,以表示馈赠的心意。

礼签,原本由来于祭神仪式中作为供奉物的鲍鱼,礼绳是用日本纸捻成的细绳,它使馈赠物带有牢固维系双方情谊的含意。

它并非单纯的包装,而是以代表馈赠心意的形式来点缀糕点。这里也许正体现出孕育了糕点馈赠文化的日本人特有的细腻。

神崎宣武(KANZAKI NORITAKE)
民俗学者。旅游文化研究所所长、东京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文化审议专门委员。撰有《礼品──赠答与旅行的日本文化》、《日本文化中的惯例》等诸多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