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ponica》是向世界各国朋友介绍现代日本风貌的网络杂志。
2019 NO.25
日本的漆工艺
![4](../../../images/number-4.png)
薪尽火传的日本心
用漆进行修复的人们
文物修复是将文化和技术
交棒给下一代
文物修复与日用品修复不同。最大的差异便是“不多修复”、“不多触摸”。
“日用品修复是根据损伤程度进行重新上漆等工作,但文物修复则以维持现状为原则,伤痕也会被保留下来。”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已有25个年头的漆艺家松本达弥先生这样说明道。因为伤痕也印证着时代的变迁。仔细检查漆的劣化程度等状况,仅按“现在”认为有必要的最低限度进行修复,其余的则交给下一代修复者。
在文物因地震等自然灾害而受到严重损伤时,化学分析团队也会加入进来,提供更为详细的数据,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修复。此时最需要做到的是与不同领域的人员能够无障碍沟通。
“在进行修复时,技术和知识自然不可或缺,但从损伤部位读取出各种信息,并将其记录下来传给后世,然后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恰当的修复也是十分重要的。”
弄清楚作品诞生的背景以及所绘图案的寓意,同时加以想象,选择最适合那个时代的修复技术。因此,培养一个优秀的修复人才需要数十年的时间。修复工作往往需要通过积累实际经验来掌握技术。松本先生激动地说道:“处理漆时需要有足够的熟练度,因此当务之急是要设立相关教育机构来培养专业人才。必须将文化衔接起来。”目前,文物修复都是在各个设施和作坊等地方进行的,所以每年能够修复的数量有限。为了保护珍贵的漆文化,松本先生希望能够提高全国整体的修复能力,哪怕多修复一件也好。
漆工艺品中凝聚了过去的文化和技术。为了将它们从过去延续到现代、传承给未来,松本先生修复文物的工作今天也在持续进行着。
左/作坊里正在修复中的高台寺莳绘,以及修复剥落的漆膜的情形。用刮刀给剥落部分上底漆,整平凹凸部分。
右/据说仔细观察损伤状态,便能弄清楚底胎的构造。通常,文物修复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能够欣赏到隐藏在漆下面的先人们的高超技术的机会。
摄影:金井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