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ponica》是向世界各国朋友介绍现代日本风貌的网络杂志。
2017 No.22
东京400年的故事
![2](../../../images/number-2.png)
特大都市东京起步于400年前
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星罗棋布的交通网络,到处可见的城市绿地,东京城市建设的很多方面都可以在江户旧城找到其源头。江户的城区就是今日东京的前身。
讲述 冈本哲志
江户时代初期的江户城楼与街区的画面。城楼的四周已经建有曲折的内护城河,其周围安置有大名宅邸。前侧是现在的日本桥,桥上众多行人来来往往,显现出当时的繁荣景象。 《江户图屏风》(十七世纪),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所藏
于1603年建立了江户幕府的德川家康(1542-1616)进入江户,那是在1590年。位于当时的首都京都东面500公里的江户,是一块杂木丛生、湿地遍布的乡野地,德川家康随即着手江户城楼的建造以及江户的城市建设。他首先开挖能使船只航行的纵向及横向的运河。今日皇居所在的江户城楼一带位于海湾内陆(现在皇居与东京车站之间的商务街丸之内以及紧挨皇居南面的日比谷周边过去都是海域),于是,德川家康对海湾进行了填埋造地,并且还穿山开凿了新的水路,与神田川相连,直通隅田川。
这些大工程的结果,建成了一条包围着江户城楼的内护城河,在其四周,修建了全长12公里的外护城河,用作抵御外敌侵入的防线。运河也起着扩大江户城区的作用。当时,有与德川将军家为主臣关系的多达三百名武家(大名)赴任江户,因此,幕府为其在运河沿岸以及街道沿路配备了宽敞的宅邸。据说大名宅邸占据了江户七成的土地。在运河的周围渐渐形成了数个大名宅邸街区,江户城市开始日益庞大。
1654年,完成了水流布局,引自西面高地的玉川上水通水后,水从外护城河径直流向内护城河、神田川、日本桥川,最后注入大海。50年前德川家康构想的宏伟的城市计划,经过一个世代的跨越而就此完成。从此,江户作为“水之都”日趋繁荣,并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百万人口规模的城市。
江户为何能够在三个世纪内取代历史悠久的京都而成为天下都城,这里也许可以举出数个理由,而这块土地原本所具有的“巨大潜能”就是其中之一。德川家康洞明其地势潜力,制定了将江户建设为“水之都”的基础规划。在现代人看来,这是一个难以设想的大胆构思,而使这一规划得以实现的江户人所具有的能量也着实令现代人惊叹不已。
对照十七世纪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出,东京的街区是在江户遗留的城市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高速公路是填埋了运河建造起来的,铁道以及地铁线路是沿着外护城河而铺设的。大名的宽敞宅邸成为政府机构、学校、公园等的用地。明治神宫、新宿御苑也曾经是大名宅邸。东京都中心地区林立的高楼大厦,很多都是在大名宅邸的遗址上建造起来的。丸之内、六本木等的大规模开发,也是在原先大名宅邸的地基上进行的建设。
一个落后的海滨小城,经过400年而变身为世界屈指可数的大都市,而它的基础就是德川家康构想的江户城市。走在如今的东京街头,想必您会在许多地方找到江户的城市留下的足迹。
上左:德川家康于1590年入主时的江户。江户城楼的紧南面是一片海域。地图中央的江户前岛的前端,是现在的银座地区。
上右:1636年左右的江户。海湾的填埋造地正在进行。内、外护城河已基本完成,神田川经过整建也已接近现在的形状。制图:尾黑KENJI
![](../../../images/zh/niponica22/02-06.jpg)
冈本哲志(OKAMOTO SATOSHI)
1952年出生于东京。毕业于法政大学工学部建筑科。冈本哲志都市建筑研究所主持人。专攻都市形成史。作为都市形成史专家、博士(工学),从各种各样的角度出发,对东京的都市形成史持续进行了40多年的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