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No.14

Menu

  • pdf
  • pdf

阅读电子书,需将Javascript设为有效,同时,还需要Adobe公司免费提供的Flash Player插件。get flashplayer

日本文化中的晶亮炫彩

1

斑斓夺目的艺术手法是日本的传统

1 2

图书、绘画、工艺以及建筑……
其瑰丽生辉的装潢艺术,深深地植根于日本的传统文化。

访谈●日高薰

《片轮车莳绘螺钿手箱》,十二世纪的作品。莳绘砚盒,用金、多尔锭(金银合金)以及螺钿工艺在漆面的金色粉底上画出流水、车轮。
(照片提供:京都国立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

日本的美术,追求在零装饰的简约、单色调世界中寻求美感,但同时,使用以金银为主的亮闪元素与艳丽色彩相组合的手法来表现辉煌与华贵,也是日本的文化传统。

用金光碧色装缀经书与和歌

使用黄金来装饰超凡的宗教世界,这是一种普世表现,佛教固然也不例外,有的经书上甚至说佛主释迦牟尼本身就是金光闪闪的。日本自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起开始广泛使用黄金来装饰佛身及佛堂。在中国以及东亚地区,很多经文都是用金字或银字书写的。而后来使金银不断地派生出各种各样的用场,则是日本独特的。

在平安时代末期的十二世纪,当时的统治者向神社敬奉的经文,以及贵族创作的和歌集、画卷等,都施以炫彩装饰。世俗的读物也与经文一样使用金银装帧,由此也映现出当时贵族阶层的审美观。

“箔散”,是当时最流行的装饰技法之一,它是将金银箔处理成不同大小、或粉末状、或不规则形的细碎片,然后进行各种组合使用,以增加纸面奇异的幻觉感。不久,这一技法也开始被用于绘画。金的辉煌,与白光闪闪的银色以及高雅的色彩浑然融为一体,从而使画面更显优美。

使用“箔散”技法装潢的和歌集《本願寺本三十六人家集 躬恒集》,1112年前后的作品。(本願寺所藏)

玩趣重于写实

中国画与西洋画倾向于追求写实,旨在把实际看到的东西逼真地再现出来。日本美术受中国的影响较大,但是,日本美术最终却出现与中国画和西洋画背道而驰的倾向,这样说也并非言过其实。也许可以说,在日本美术中,与以纯粹写实来表现崇高境界这一层面相比,更多的则是追求赏心悦目以及设计嗜好,也就是说,有着很强的崇尚“玩趣”的倾向。

举例来说,中国的风景画、山水画以水墨等来画出重岩叠嶂、陡峭山崖,而与此相比,在日本的绘画中,不是以阴影或层次,而是以“面”来表现地势的起伏,使用金银箔等来进行装饰式表现。日本在十六世纪以后大量创作出的屏风画,整幅画面上贴满金箔,花卉、树木、动物等图案气场超然,取代了失去的空间进深及氛围感,表现手法实为独特。

此一可称为是“反远近法风格”的技法,以一种与中国的绘画大相径庭的日本式审美感觉,孕育出了诸多装饰美术的名作。

《伊势物语绘卷 初段》,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的作品。其画亦带精美装饰。(和泉市久保惣纪念美术馆所藏)

炫亮装饰历史久远

约诞生于八世纪的“莳绘”,即日本的泥金画,是将金粉与银粉组合用于漆器,它作为日本的独特工艺而进化多端。以发光的贝壳为原材的螺钿工艺在世界各地都可见到,有趣的是,它与莳绘的组合,会营造出一种异国情调。顺便说一下,日本的绘画中所使用的金箔非常薄,所以,金的用量很少,但是,莳绘所使用的金粉,每一粒都比金箔大得多,两者在金的用量上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莳绘的金粉给人以厚重的感觉,其原因就在于此。自贵族文化昌盛的十世纪起,莳绘与螺钿工艺开始被施于各种用途的日常用具,甚至建筑装饰,为富裕阶层人们的生活平添风雅。到了镰仓时代(1192年~1333年), 随着武士政权的诞生,金底更为华丽且颇具力量感的莳绘应运而生。

约在十六世纪,出现了以茶道为核心的“幽雅、静寂”意境的文化,它与以往华丽的贵族文化意趣相异,追求从简约、恬静中寻求美感,并成为日本文化的主流之一。但是,日本人不仅没有舍弃对炫目华彩的追求, 而以尾形光琳(1658年~1716年)等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的“琳派”为代表的装饰美术甚至日益繁荣、登峰造极。

日本人以设计大胆、情趣愉悦为优先的审美意识,同时也存在于现今流行的KAWAII 文化中,人们亦可以从中感觉到追求炫彩夺目的日本装饰文化传统至今依然生生不息。

《燕子花图屏风》(右扇),十八世纪的作品。屏风上,以奔放且简约的手法所绘出的花卉在金底的映托下夺人眼目。琳派代表艺术家尾形光琳之作。(根津美术馆所藏)

日高薰(HIDAKA KAORI)
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研究部教授。专攻以莳绘为主的漆器工艺史以及日本的装饰艺术。主要著作有《日本美术的用语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