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缮"(Kintsugi) 工艺 — 从残缺器物中创造新的价值

由 Kiyokawa Hiroki 运用"金缮"法修复。(照片由 Heiando Kyoto 提供。)
最近,日本的一种残缺瓷器修复术 –"金缮"工艺正开始走红。究其原因,一来是可持续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越发地希望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器物和尽可能延长器物的使用寿命;另外,"日本生漆"(urushi) 与金粉带来的美感也是这项工艺再次走红的一个原因。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金缮"修复,以及这项工艺在当今的日本是如何深受追捧的。
"金缮"的起源
相传,"金缮"最早起源于日本的室町时代 (1336 - 1573),也是"日本茶道"(cha-no-yu,以抹茶待客之传统)开始风行的时代。在茶道中,待客时使用的茶器非常讲究,因此其制作工艺和设计不断发展。当时,瓷器是上层贵族才会使用的贵重器物。因此,当珍贵的"茶道碗"(chawan) 不慎出现缺口或破损时,贵族们想要寻找修复之术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日本的瓷器修复工艺出现在"锔补"(kasugaidome) 法之后 – "锔补"法是使用粗金属钉将碎片"锔补"起来的瓷器修复法,从中国流传至日本。为了找到一种更有美感的瓷器修复办法,日本慢慢摸索出了"金缮"工艺,以让茶客在茶道仪式中还能领略残缺带来的机缘之美。有些当时使用"金缮"修复的"茶道碗"至今仍保存完好。
"锔补"艺术品(花口碗,名为"蚂蝗绊",日本国宝级文物,东京国立博物馆馆藏)
资料来源: ColBase (https://colbase.nich.go.jp/)
"金缮"与现代社会的碰撞
"金缮"修复的经典工艺发端于室町时代,并在江户时代 (1603–1868) 日臻完善。它只使用日本生产的"生漆"、米粉和山土等天然原料作为修复材料。二百多年前修复的器物至今仍完好无损,这也证明了这些天然材料的耐久性。
Kiyokawa Hiroki 使用经典工艺完成的"金缮"修复艺术品。
(黑色乐烧"茶道碗":"金缮"设计"暗夜闪电",照片由 Heiando Kyoto 提供。)
多年来,"金缮"只用于修复珍贵的茶道器具,寻常人家的器物则使用"烧结"(yakitsugi) 法进行修复,也就是使用铅玻璃将碎片熔接在一起。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金缮"作为一种流传多年的专业工艺,开始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这一潮流由一本"金缮"入门指南的出版掀起,并得到人们对日本传统手工技艺重新认识的推动。此外,这个大众消费的时代也开始引起人们对环境和生活用具的重新关注,这也是"金缮"能够吸引人们目光的又一个原因。"金缮"注重从残缺物品中创造出新的价值,这也契合了当今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生活态度。
漆艺和"金缮"大师 Kawai Natsumi 的一件"金缮"作品。除了瓷器外,技艺精湛的"金缮"师还能使用特殊手法修复玻璃器物。(照片由 Kawai Natsumi 提供。)
有人还运用"金缮"法修复瓷器以外的其他器物,比如玻璃器物。这些新尝试有助于促进这项技法的传扬,让这种艺术得到更加广泛的欣赏。
初学者轻松上手
"金缮"工艺以漆树树液制成的"日本生漆"作为修复原料,以前都是由"生漆"工匠做"金缮"修复。尽管"金缮"修复的手法多样,但是,使用"日本生漆"将碎片重新粘结到一起,然后用"日本生漆"和锯末或石粉调制成的腻子填补裂缝或裂纹部位,最后用金粉勾色的基本过程始终没变。如今,所需的工具和材料通常以"金缮"套装的形式出售,还有很多介绍这种工艺的详细视频,所以很容易就能上手。
最近几年,参加"金缮"兴趣班成为时兴的爱好。使用"日本生漆"将破碎的"茶道碗"粘结到一起,然后使用金粉勾色。这种工艺还开始风靡海外。(照片由Ishiguro Moeko提供。)
"金缮"新手修复的"茶道碗"。
以上是多种"金缮"修复器物以及可以网购的一款"金缮"修复套装。
(照片由Tokyo Kintsugi Workshop TSUGU TSUGU提供。)
"金缮"修复是一项非常考验耐心的工艺,因为"生漆"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晾干。有时,长达两个月才能完成一件作品。
不过,如果您希望在更短的时间以"金缮"风格来修复器物,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您可以使用一种适合餐具的防水工艺胶来修复器具,然后用丙烯酸陶瓷漆勾缝。借助这种方法,可以快速、轻松地赋予器物"金缮"风格。
在家里就能轻松方便地享受多种“金缮”修复的过程,也是这种工艺焕发生机的一个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器物难免会遭受损坏。"金缮"修复的初心是创造新的美感,让破损的器物还能继续使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也是颇具吸引力,因此,这是一项理应传承给下一代的传统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