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ponica》是向世界各国朋友介绍现代日本风貌的网络杂志。
2019 NO.25
日本的漆工艺
![1](../../../images/number-1.png)
刚与柔交融之美
玄黑如光
蕴含两极之物的美
漆是从漆树上采取的漆液。漆作为一种天然涂料,也可用作粘合剂,在日本已有7000年以上的使用历史。
从上古时期延续至今的漆器文化在彼时已蕴含了高度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感性等特性。随后于奈良时代(8世纪)迎来了新局面。那便是日本漆工艺的代表性技法——莳绘的诞生。进入平安时代(8~12世纪)后,以当时的国都京都为核心,莳绘不断发展起来,到了镰仓时代(12~14世纪),莳绘的基本技法终于确立下来。室町时代(14~16世纪)之后也诞生了不少名作,到了江户时代(17~19世纪)更是迎来了一个技术顶峰。
在16世纪后半叶,来日传教的葡萄牙及西班牙的传教士们将日本的莳绘带回了他们的国家,当地的人们看到这些漆器后,无不为欧洲涂料所不具备的神秘黑色与金色光芒而惊叹。据说到了18世纪,欧洲人更是把这些漆器叫做“japan”,对其充满了憧憬。尽管各个部位都呈现深邃的黑色,却总透露出一种透明感——。漆兼具乍看相互矛盾的两种要素,令整个欧洲的人都为之着迷。渐渐地,欧洲人开始使用替代漆的涂料,试着模仿日本的漆器制造,这种工艺则被称为“japanning”。
实际上,漆只有在季风气候地带才能采取到。虽然除了日本以外,从东亚到东南亚的各国都在制作漆器,但日本的漆器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其背后的奥秘在于日本产的漆拥有出色的固化性和绚丽的光泽,以及日本人制作产品时严谨细腻的匠人精神。日本匠人会依季节精心采取性质上有着微妙差异的漆,并根据工艺或表现技法选用最合适的漆进行制作。通过对这些素材和技艺的灵活运用,拥有出色强度和美感的漆器才得以完成。
漆工艺在江户时期之前顺利发展并已成熟,但其发展势头却在明治时期(19~20世纪)出现了巨大转折。随着幕藩体制的崩塌,工人失去了后援保障,再加上打开国门的影响,主张“美术”和“工艺”分离的西方价值观也流入了日本。在此之前,日本一直把以漆器为代表的“工艺”等同于“美术”,但以此为临界点,工艺品便沦于“美术”之下了。
然而,漆工的传承并未就此断绝。在位于东京的日本首个公立美术家培养机构东京美术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的努力下,曾为幕府和天皇家族服务的漆工艺者的手艺得到了保护,并不断精进,如今仍在向我们展示着最高峰的漆工艺的世界。
另一方面,在江户时期的各藩大名所推行的振兴产业发展政策下,形成了各个漆器产地,其中的匠人们尽管受到价值观变化以及机械化浪潮的影响,却依然坚持制作各种漆器,为生活增添美感,如今也在为我们守护着漆器相伴的生活不被隐没。
漆工艺文化从日用品到高级臻品均体现着美,各种漆器与其中蕴含的精神一同延绵至今。近年来,“工艺”的定位也正获得重新评价。
各时代的日本人竭尽心力制作的漆器,即便出现了破损,也会用漆来修复,在每一代人的爱护下不断沿用下来。另外,即使是深土中发掘的数千年前的漆器,也依然保持着鲜艳的颜色和光泽,这着实令人惊讶。
漆有耐酸耐碱的特性,所以即便是在会腐蚀大部分物质的日本的酸性土壤环境中,也只有漆器才能完整地保存下来。
虽然漆器有如此之强度,但也会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劣化,经过数百年后便会回归至自然界的土壤中。在微塑料问题愈发严重的当下,漆器作为一种对环境负荷较小的材料,应该在环保这一课题上获得人们的关注。
漆文化凭借日本土生土长的原料、日本人特有的精神薪火相传至今。可以说这是其他国家无法模仿的独一无二的文化,值得我们细心保护、传承下去。
![](../../../images/zh/niponica25/01-09.jpg)
室濑和美
1976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美术研究科漆艺专业。在国内外发表作品的同时,也致力于漆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1991年,设立目白漆艺文化财研究所。2008年,被认定为国家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莳绘”保护者(人间国宝)。同年获得紫绶褒章。著作有《漆文化》(角川选书)、《室濑和美作品集》(新潮社图书编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