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
人类的智慧创造着美好的未来
盛大的爱知万博将以各种形式向人们展示自然、技术、资源利用循环型社会等各领域的现状和发展。人类在努力倾听来自地球的心声,并努力使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更加光明、美好。本组文章将介绍人类正在进行的一些新的试验和探讨。
撰文∶真田邦子 摄影∶森竹隆 插图和照片提供∶株式会社日本设计、国土交通省中部地方整备局
长久手日本馆为木结构的二层楼建筑,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覆盖着展馆的大“竹篮”,是利用森林中砍伐下来的多余原材制作的。这个大“竹篮”的外形是一个“保护着生命的诞生和成长的蚕茧”。
|
被巨大的“竹笼”覆盖着的展馆
长久手日本馆
长久手日本馆是一座采用了自然素材以及新的环境保护技术建造的实验型展馆。其外墙使用以淀粉、食品废弃物为原料的生分解性塑料墙板,同时,整个展馆利用新能源来进行供电。可以说,长久手日本馆是当今环保技术的产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覆盖着展馆的巨大“竹笼”,其长90米、宽70米、高19米,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由自然材料制作的构筑物。据介绍,其设计构想是以此来营造一个能缓和日晒并通风的树阴环境,从而使建筑物内的热量减少23%。
为什么选择竹子这一材料,其理由在于,竹子结实而且轻,并具有弹性,外表美观,自古以来一直被用作为建筑材料,还被用来制作篮筐、笤帚等日用品以及茶道用具等工艺品,在日本人看来,竹子是一种很有亲近感的原材料。从另一方面来说,竹子生长较快,而且层出不穷,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植物。选用竹子,既因为它是日本人生活中的常见材料,也因为它是作为爱知世博主题之一的「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的合适体现。
“竹笼”的制作,是先用直径约6公分、长约7米的苦竹成双编一整体框架,然后,再用把竹子劈成的竹篾细编成一个覆盖面,盖在整体框架上。竹篾的编织使用的是日本竹编工艺传统的「六目编织法」,从结构上来看,既结实又美观。
使用「六目编织法」进行竹篾编织,其作业并不复杂,而问题是,将竹子直接劈成的竹篾,不容易进行编织。而EDS(Ecology Dry System)方法则克服了竹篾编织上的难点。
EDS研究所的董事长石井幸男介绍说:“使用特殊的装置对竹子进行烟熏处理,从而改变材料的分子结构。经过EDS方法处理的竹子能够进行弯曲加工,并在材料结构上也更加牢实,而且,EDS方法还能有效地克服原材料的破裂、发霉、表面劣化等缺点。”
巨大“竹笼”这一崭新的构筑物可谓是日本传统技术与先进科学技术相互融合的产物。
远上左∶用竹子编制“竹篮”的整体框架。
远上右∶框架是用苦竹成双进行编制的。
上左∶经过EDS方法处理过的竹子。制作覆盖展馆的“竹篮”需要约23,000根竹子,据说作业人员分头在山岳地带进行采集,花费了很大的工夫才采集到足够量的笔直的竹子。
上右∶「六目编织法」是把竹材编成三角形连体的一种编制方法,用这种方法编制的竹器,构造结实。篮筐的编制一般都用这种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