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着漫长海岸线,而且国土上森林覆盖面积很大,有很多地方成为候鸟的越冬地或是繁殖地。例如,名叫「海鵜」的候鸟在每年冬天临近时飞来本州东北地区以南的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在这里过冬,直到春暖;此外,「河鵜」是一种在日本生息和繁殖的留鸟。
日本不少地方的地名都带有「鵜」一字,人的姓名中也是同样,由此可见,日本人与「鵜」即鸬鹚有着很深的缘份。日本最早关于「鵜饲」的历史记录,可见于出土的六世纪土器以及七世纪的中国文献史料。后来,日本各地利用鸬鹚进行捕鱼的地方达150处之多。笔者认为,远在上述出土文物以及文献史料的记载之前,鸬鹚捕鱼的渔业方法就已经与稻米耕作等新的生产技术一起从中国传来日本了,并与稻作等农耕方法同在日本得到推广和普及。但是,今天的日本,鸬鹚捕鱼已仅存十多处,而且还以兼带观光业为主。长良川河的鸬鹚捕鱼就是以观光业为主的典型,这里每年从5月11日到10月15日的158天间进行鸬鹚捕鱼。当地的人们从茨城的海岸捕来那些不满两岁的野生「海鵜」,进行饲养和驯化,然后用以捕鱼。「海鵜」的捕鱼能力被认为要比「河鵜」来得高。
鸬鹚的尖嘴顶端呈钩形,在水中紧紧地将鱼夹住,浮上水面后,将鱼的头部转向喉咙并迅速张大嘴巴将鱼一口吞下。鸬鹚的嘴巴最大可张到70~80度,所以,它一般可以吞下身长35公分左右的鱼。利用鸬鹚的这种习性,人们用麻绳事先扎住鸬鹚的颈部下端,即所谓的“首结”,以使鸬鹚吞进的鱼停留在食道而不进入胃部。当看到鸬鹚的食道因吞下的鱼而鼓起时,人们就抓住鱼鹰的颈部,并挤压其喉咙,让它把鱼吐出来。鸬鹚捕到的鱼,却被人占有,所以,在日语中,「鵜饲」也成为剥削他人劳动的代名词。不过,实际上,人们在扎住鸬鹚颈部的时候是有分寸的,较小的鱼可以通过食道进入胃部,以保证鸬鹚的饵食。颈部扎得过紧,鸬鹚便会因为饥饿而食欲亢进,固然会使渔获量增加,但是,这样的话,鸬鹚会因过度疲劳而寿命缩短。如果让鸬鹚一年干到头的话,它一生的劳动年限只能在5年左右。长良川河的鸬鹚,因受到全面的健康管理,所以,其劳动年限可达15~20年。
在中国,虽然也使用颈部结扎的方法,但是,鸬鹚捕鱼一般都不使用绳系,而是放任自由捕捉。而在日本,每一只鸬鹚都被用3米多长的细绳系住的,这种细绳被称为“手绳”,是把柏树的纤维用右拧的方法编成的。绳端上系有鲸须,以防止细绳缠住鸬鹚的身体。使用手绳是为了不让鸬鹚分散,让它们集中在篝火的照射范围内。当因手绳被水中障碍物缠绕,鸬鹚无法浮出水面的时候,渔民就能很快地将手绳向左拧断,帮助鸬鹚浮出水面。鸬鹚在水中停留3分钟以上,就有溺死的危险。长良川的「鵜饲」渔夫们一般用左手抓握分别系着鸬鹚的12根手绳,右手则灵巧地拨动这些手绳,使之不缠绕在一起。渔夫们凭着长年的经验、灵感以及对鸬鹚的感情熟练地操纵手绳,这也是流传至今的鸬鹚捕鱼的精彩之处。此外,鸬鹚捕鱼中所使用的每一件渔具,都是日本朴质的造物传统的体现。在化学纤维广泛普及的今天,手工拧编的柏树纤维绳依然是日本渔业的重要角色。
![](../../../common/images/mark_ni.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