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Japan > 日本新潮流 > 科技与生活 > 能够触摸的名画和雕刻,克隆文化遗产
复苏因自然灾害而失去的文化遗产,可以直接触摸因珍贵而平时被严密保管的文化遗产,这种梦幻般的技术诞生了。
只要有摄影胶片就能复制
东京艺术大学研发出了采用最尖端的科学技术,将绘画或雕刻作品中的画材成分、凹凸和作家的笔触等,准确复制成与原来作品一样的新技术。即使现在实物已不存在,只要有摄影胶片,就可以据此进行复制。并因其成果极为精密而被称为“克隆文化遗产”,作为对今后的继承文化带来巨变的新技术,而受到世界各国的瞩目。
将文化遗产对外开放和保护,这两者在其根本上是背道而驰的矛盾。就人类的财产这一看法上,在各种场合对外开放,借此宣传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无论如何小心谨慎,只要对外开放,就会有搬运、照明、空气环境等使文化遗产劣化的危险。特别是在户外的文化遗产,由于紫外线、风雨等气象情况而引起的劣化,以及因争端或恐怖活动引起的人为损坏和掠夺等风险也都是无法避免的。
为了消除这些隐患而研发出来的就是“克隆文化遗产”技术。其特点是可以使用与原始作品相同的质感、同样的素材来进行制作。将临摹这一传统的模拟技术和现代的高精细摄影,以及2D、3D印刷这一最尖端的数码技术融合起来进行复原。研发出该技法的大学已取得了专利,其技术已经达到了令人吃惊的水平。
重现巴米扬东大佛的天棚壁画
在战乱中被残酷炸毁的阿富汗中部巴米扬东大佛的天棚壁画,根据日本调查队早先拍摄的大量图片开始了复原工作。将图片数据读取进电脑,在反复进行色调的调整后,在日本独有的纤维较多且很结实的“和纸”上印刷。然后粘贴在复制了凹凸和质感的石壁上。这时,发挥作用的就是数码技术了。从3D高性能数码相机拍摄的图片上,将色调精密地数字化,还计算出壁画的墙壁歪斜,以此做出壁画的地基,以及细微的凹凸数据。如果没有数码技术,有质感地复原原始作品是不可能的。
在波士顿美术馆斯波尔丁收藏品中保管的浮世绘版画的“克隆文化遗产”也十分精彩。以不予对外公开为条件而捐赠的多幅浮世绘,迄今从未对外展示过,因此保持了原有的鲜艳。没有画纸的劣化和颜料褪色的浮世绘,凭借该技术,变成了可以公开展示的作品。可近距离观赏和触摸数百年前印刷之时的鲜艳色彩和与当时相同的和纸的质感。扬•弗美尔的油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也鲜明而细腻再现了颜料的隆起和画笔的走向。
将马奈的《吹笛子的少年》做成立体像
雕刻和佛像也可凭借3D摄影技术,无需碰触即可获得立体的详细数据,因此可在不损伤珍贵的文化遗产的情况下来进行复原。根据获取的数据制作铸模,再用它来制作雕像。最后工序是细微重现与原始作品相同的经历长久岁月产生的色彩飞白和伤痕等。
“克隆文化遗产”技术的卓越之处在于不仅可以复制原作的现状,还可追溯到制作初始时的形状。由于可以再现与当时相同的颜料和纸张,因此可以复原到未经岁月磨蚀褪色前的状态。即使是经过日晒和风雨损伤的壁画,也可以重现最初描绘在石壁上时相同的状态。这在绘画、雕刻和佛像上也同样能做到。
应用这一技术,还可以制作出梵高《自画像》的背影、依照勃鲁盖尔的《巴别塔》画面制作的立体作品和凭借3D制作的影像作品、依照马奈的《吹笛子的少年》画面制作的立体像等从原始作品中衍生出来的创作作品。这些作品还具有衍生的功能,例如《吹笛子的少年》像可以演奏曲目、从静物画的水果中能飘散出熟透的甜香、浮世绘的美人图上可以闻到化妆品的芳香等。
曾经被当作赝品而被蔑视的复制品,现在作为顺应使用目的而得以重现的文化遗产找到了其新的价值。使用在教育上或给旅游和外交带来帮助的“克隆文化遗产”,今后一定会进一步推进艺术交流的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