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航海时代的十六世纪,西欧各国与亚洲的往来日益频繁。晶莹透白的中国瓷器远渡重洋来到欧洲,不久便深得王侯贵族的青睐,后来,很多白瓷器和彩画瓷器也源源地进入欧洲大陆。在当时的日本,瓷器都是从中国和朝鲜进口的,到了十七世纪初,有田开始能够烧制瓷器了。后来,中国因清王朝建立而出现的社会混乱,使其瓷器的生产和流通几乎停滞。到了1650年左右,有田的瓷器取代了中国的瓷器,成为荷兰、东德一些海外贸易企业的新的瓷器供应源。
有田生产的瓷器都在伊万里的港口装船,然后被运送到国内各地以及海外,所以,有田瓷器一般也被称为伊万里瓷器。
在一片广阔田野的尽头,矮山绵延,一条道路在此穿过,仿佛是山间谷底的一条缝合。这条与35号国道大体平行的道路,就是有田町的繁华道。在东西约6公里的道路两旁,店铺一家连着一家,店堂里,蓝花瓷器以及红、黄、绿各色彩绘瓷器琳琅满目。同时,沿街到处可见白墙壁的建筑、木构造的大宅,还有陈旧的西欧建筑,令人不难看出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商贾、购物客熙来攘往的地方。位于这长6公里道路的中间点的赤绘町,就是有田瓷器生产的中心地。
1672年,为了防止瓷器烧制技术以及瓷器彩绘技法外漏,锅岛藩主将从事瓷器彩绘的业者,即所谓的「赤绘屋」集中在一处,这就是后来的赤绘町。颜料的制作、釉药的调配、上釉瓷器的彩绘等技术,都由此地的十多家瓷器彩绘业者代代传承,绝对不外传。锅岛藩所烧制的有田瓷器中的极品—锅岛瓷器,专门用作给天皇或将军的奉献品以及给贵族、诸侯的赠送品。今泉今右卫门窑是此地瓷器彩绘业者之一,其祖传的彩绘技法「色锅岛」一直流传至今。当代业主、第14代今泉今右卫门在接受采访时说到,他们正在努力使「色锅岛」技法的品位和格调符合现代潮流。
漫步赤绘町,不断映入眼帘的,都是与瓷器有关的景物。这里有不少与陶瓷有着因缘的神社和寺庙,而其中的陶山神社,门口矗立着的牌坊也是瓷器做的。神社或寺庙内的狮子狗、灯笼、护身符……,无一不是瓷器品。
在颜料铺,各种颜料排列井然;在制瓷作坊,游人可以尽情体验瓷器彩绘的乐趣;在美术馆,件件藏品将小城的历史向你娓娓道来……。再走远一点,来到泉山,位于此地的泉山瓷石场,有过400年制瓷陶土的采掘历史。
散步途中,又望见山峦方向冒出袅袅烟雾,于是便爬上高处探个究竟。“温度已升到摄氏1350度啦!”随着一声叫喊,远处斜坡上出现一座由数个窑炉连成的「登窑」,一些年轻人正在往窑炉里添加柴木。旧时,有田瓷器一直是在建于山坡斜面的登窑里烧制的。据介绍,如今,深川制瓷公司的年轻工匠们有志于重新学习这一传统的烧瓷方法,而这里就是他们自发组织的一年一度的烧瓷研修会现场。
1675,锅岛藩又在与有田町毗邻的伊万里市的大川内山建造了由藩直接经营的窑场,并将有田的优秀制瓷工匠集中于此地。大川内山是一个三面坐靠险峻群山的村落,街区屋宇浮现于山涧峡谷。身后是悬崖绝壁的大川内山,进出通道上均设有关卡,与外部喧嚣完全隔绝。与坐落在道路边的有田相比,大川内山让人有一种气氛森严的感觉。如今,这里仍有很多从事着瓷器烧制和销售的窑户,每逢周末,来此选购瓷器的人们络绎不绝。
今天的伊万里,无论是这里的人们,还是整个小城,都显得那么和祥、平静,白天,甚至连远处的鸟叫声和人的说话声都能清晰入耳。在伊万里川河的岸边,那灰泥墙仓库,以及渡桥栏杆上的瓷器娃偶的凛凛神态,似乎都在向人们讲述着小城曾经有过的繁盛:装运瓷器的大小船只来来往往,瓷器批发商以及海外买主纷至沓来……。
远渡重洋的有田瓷器,很快就被西欧世界所接受。后来,德国的MEISSEN以及荷兰的DELFT等很多西欧瓷器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有田瓷器的审美意识的影响。如今,在德国的茨温格宫和法国的凡尔赛宫里,依然陈列着当年从伊万里港渡海而来的有田瓷器。
有田和伊万里的瓷器,在吸收中国和朝鲜的烧制技术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技法和设计,并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享誉世界的瓷器极品。早在400年前,日本就已经开始了世界基准的产品制作,现代日本所擅长的工业技术中亦一直遵循着这一传统。
![](../../../common/images/mark_ni.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