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PPONIA 第47期 2008年12月15日发行

TOP

专辑sp_star.gif日本寿司集锦

寿司传统至今不衰

各种各样的寿司,源自日本各地不同的风土习俗。寿司,究竟是怎么出现的?它为什么会融入日本人的饮食生活?它为何如此种类繁多?要找到这些答案,必须追溯寿司的历史,寻觅日本人与寿司的关系之源。

撰文∶日比野光敏(名古屋经济大学短期大学部教授) 摄影∶日比野光敏、川田雅宏、河野利彦

把生鲜的鱼类与寿司饭捏在一起成块,这就成所谓的「握寿司」。今天,人们似乎把寿司看作是日本餐食的代名词,但据传寿司实际上是起源于东南亚稻耕民族自制的鱼类发酵食品。这种把经过盐渍的鱼放入米饭等淀粉物质中腌制而成的食物,如今在老挝、泰国、柬埔寨等国家依然可见。这种食物后来流传到中国,有人认为这种食物是随着稻耕农作一起从中国传来日本的。

据传当时的寿司类似于如今滋贺县的鲫鱼寿司。鲫鱼寿司以鲫鱼、米饭和盐为原料,利用米饭与盐来使鲫鱼发酵。如果要在不使用醋的状况下使之产生酸味(乳酸),发酵天数则需要很长(按照现在的方法,至少需要10 个月,长的甚至需要两年以上)。食用时,把经发酵而融化的米饭扔掉,只吃鲫鱼。这种有点奇特的食物,就是寿司的起源,用此种方法做成的寿司,被称为熟成寿司。当时,寿司被作为是一种可以存放的食物。

用熟成方法制做寿司,一直持续到室町时代(十四至十六世纪)。那时,寿司是一种公职人员才吃得起的高级餐食,但在室町时代以后,武士阶级以及较富有的百姓也开始吃寿司了,但他们觉得把米饭扔掉很可惜,于是便设法要使米饭和鱼都能吃。就这样,出现了所谓「生熟成」的方法。因熟成方法使饭粒融化而无法食用,所以,人们设法缩短发酵期,不过,这样一来,寿司就不能成为可存放性食物了。

ph

上左∶鲫鱼寿司,它被认为是“寿司的元祖”。去掉覆盖在鲫鱼上面的米饭,把鱼切成块就能吃了。 (右上)芜菁寿司, (右下)雷鱼寿司,这两种寿司都是用米饭和曲霉进行发酵而做成的。 


NIPPONIA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