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Japan > NIPPONIA No.33 > Chinese > Special Feature*
NIPPONIA
NIPPONIA 第33期 2005年6月15日发行
TOP

专辑*
地震发生后两分钟内 可发出海啸预报
从成本和时间(速度)的角度来考虑,保护人的生命免遭海啸摧残的最现实的对策,就是要尽早发出海啸预报。因此,日本政府气象厅从1999年4月开始发布「量性海啸预报」。其整个预报机制是这样的:首先分别设定以日本沿海4000处海底断层为震源的、不同规模及震源深度的十万种地震类型,然后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每一种地震发生时所引起的海啸浪潮高度以及海啸分别到达沿海各地区的时间(速度),并将这些计算结果制作成数据库。这样,一旦地震发生,就可立即根据与所发生地震的震源、深度、规模最相近的地震类型的海啸数据发布海啸预报。
用这种方法,可以在地震发生后三至五分钟内发出海啸预报。地震并非一定会引起海啸,但是,对可能发生的最大危害作出充分预想,这无疑将有助于使人们尽快采取避难措施。
但是,在前文所提到的北海道奥尻岛所遭遇的海啸灾难中,当时,海啸以极快的速度袭击了奥尻岛,从这一点来说,地震发生后三分钟的海啸预报,不能说是足够快的。为此,气象厅又开始利用新型的地震测定仪来构筑一个能够在震后两分钟内发出海啸预报的预警系统。据介绍,以往的预报,是根据地震仪上所记录的纵波(P波)和横波(S波)的抵达时间来推断震源的,而新型地震测定仪则是根据纵波(P波)的涌波状态来推断震源的。用这种计算方法,在地震发生后30秒就能确定震源,然后利用「量性海啸预报」体系的方法,这样就能在前后共两分钟内发出海啸预报。日本已开始在全国各地203处设置新型地震测定仪,虽然预计设置工程将在2006年全部完成,但该预警系统目前已经在试运行了。如果这一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得到证实,那就意味着“震后两分钟内发布海啸预报”这一世界上最先进的海啸预警系统成功实现。
同时,日本从2005年3月起把从菲律宾到印度尼西亚的西北太平洋海域等也列为了量性海啸预报的对象区域,并开始向该区域提供有关信息。此外,黄海、马来西亚海域也被计划列为量性海啸预报的对象区域。同时,日本还决定建立一个以印度洋海域为对象的、提供有关地震海啸信息数据的系统。
japanese

活动式防波堤结构图
活动式海啸防波堤的一种,防波板平时被横置在海底,一旦接到海啸预报,就立刻注入压缩空气使之竖立起,以阻止海浪涌进海湾。
japanese

日本历史上所遭受的 主要海啸灾难
发生年份
海啸名称 / 死亡和失踪人数 / 海啸规模
1771
八重山地震海啸 / 约12000人 / 大海啸
1854
安政东海地震和南海地震 / 2000~3000人 / 大海啸
1896
明治三陆地震海啸 / 约22000人 / 浪高24.4米
1933
昭和三陆地震海啸 / 约3000人 / 浪高28.7米
1944
昭和东南海地震 / 约1200人 / 浪高10米
1946
昭和南海地震 / 约1400人 / 浪高4~6米
1960
智利地震海啸 / 约140人 / 浪高5~6米
1968
十胜冲地震 / 约50人 / 浪高3~5米
1983
日本海中部地震 / 约100人 / 浪高6米以上
1993
北海道西南冲地震 / 约230人 / 浪高29米
japanese


BACKNEXT

NIPPONIA
TOP
   专辑*    日本动物志    生活在日本
   五重塔为何不会倒塌
   美飨尽收    新日本旅游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