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飞速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先进国家。日本所开发出的很多技术都受到世界的关注。而这诸多技术是在什么样背景下孕育并问世的呢?对日本技术发展的背景的探讨,也是对日本国民性的一个认识。
排气量为1000cc的日本汽车初次行驶在美国的高速道上时,尽管司机踩足了加速器,但速度却上不去,无法进入高速行驶的车流中。马达发出吓人的噪音,司机与边上座位的人的对话近似喊叫。好不容易进入了车流,却立刻又出了问题,驾驶盘开始嘎达嘎达地碎振起来。渐渐地,振动越来越剧烈,不一会儿,车身开始摇晃,司机几乎掌握不住驾驶盘,突然,司机的视野被挡住了。由于剧烈的振动,使引擎盖的搭钩松开,引擎盖便翻起到前车窗上。这就是马达与车身的共振引起的可怕现象,日本人称之为「家鸣骚动」。
因为排气量较小,所以,要使车子有强大的驱动力,就必须使引擎高速运转。而引擎高速运转,会造成剧烈的噪音。如果是大型车的话,因为空间上的可能性,可以在车内使用隔音材料以解决噪音问题,但小型车就不行了。这就必须要开发即高速又安静的新引擎,但仅此还不能解决问题,还要考虑如何设计不会引起共振的车身。日本的技术人员进行了反复的试验,从多次的失败中不断摸索、改良,终于制造出了与大型车相比其功能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小型车。
笔者曾经与从事这一研究开发的技术人员进行过交谈。其中一位技术人员的话让我至今难忘。他说:“我们的成功来自于「四席半精神」(四席半指四席半大小的日本式房间)。小型车的开发不是说只要项目成功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它需要对细小部分一个一个地进行开发,而其总和才是最后的结果。生活中的日本人,在四席半房间的局限空间中,想方设法地使生活过得舒适。我们就是以“使小型车具有与大型车同样的功能空间”为目标,坚持不懈地对其中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堡垒进行攻破,最后获得成功的。”
笔者在对半导体行业的采访中也接触到类似的事例。据说合格成品在总产品中所占的比率被称为「成品率」,日本所有的工场都以「成品率100%」为目标,即要达到「零次品」。欧美的工场允许成品率在一定的范围内,欧美人认为,在有着几百道工序的半导体芯片批量生产线上,要不出一个次品,这完全是超人力的神话。但是,日本的技术人员就是以这种神话为目标的。
我感到不可思议,并向一位技术人员请教其理由何在。他非常简单地回答说“那就是二宫尊德(日本江户后期的农政家)的笃农精神呗”。稻作时,在稻田里花的工夫越多,产量就越高。一直以稻作为生活中心的日本人自古以来就认为只有“笃农”才是国民应有的本质。据说这种价值观念如今在半导体等最尖端技术的工场中依然根深蒂固,也就是因为这种价值观,才出现永无止境的成品率竞争。确实,日本造的半导体存储器之所以能席卷世界市场,原因就在于其绝对高的成品率。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稻作也是一种使得共同体成员必须行动一致的产业。例如在一个有100户农家的村落里,只要有一户不施除虫剂,其它99户的努力都会全功尽弃。不施除虫剂的稻田里就会出现害虫,并殃及其它虽然已经施过除虫剂的稻田。因此,在稻作社会中,人们是不会违背集体意志来显示自己个性的。但这种传统观念在新产品开发方面却起着反作用。日本人缺乏向别人没有做过的事物挑战的气魄。“以我自己的构思和我的干劲,创造出世界上谁也没有设想过的东西,从中得来的利益全都是我的。”这种思想在欧美技术人员看来是一种常识,但在日本却很淡薄,远远不及欧美。从这一点来说,21世纪的日本似乎必须面对这样的课题,那就是,如何形成一种在继承传统的集体笃农主义思想的同时充分发挥个人创造力的社会风土。
![](../../../common/images/mark_ni.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