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探险
下一代机器人开发研制成功 (1996年11月22日)
新式无废气排放结构 下一代的深海探测机器人已经面世,能潜入400米深的海洋并依靠自身动力独立工作长达24小时。由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和一家私人造船公司联合开发的这款机器人由柴油机驱动。据介绍是一种自由操作不依靠电池驱动的深海探测机器人。而且,与海面上开始展开的科学调查相比,这种机器人能够精度极高地探测到海洋的变化。
圆柱形机器人的测量范围为长8.3米、宽1.2米,并能以最高3.6节的速度行进。主要特征是采用最新设计的推进系统,通过一台由柴油机发动机产生电力驱动。发动机本身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无需吸入空气来驱动,而且在机器人内部通过化学方式处理废气排放。船上的装置重新注入氧气补充作为二氧化碳尾气被去除的气,用于燃料的混合。由于没有气体排放,可保持海水清洁。
机器人的运动在潜水前已经被编程,无需通过遥控进行行动引导。机器人能不断通过一个惯性导航系统(与飞机相类似)计算出自己的位置,并能通过测量水压得出具体的深度。该项功能已经被证实,在150米深的水下其精度为10厘米。
机器人上的仪器每隔四秒钟或每五米就快速地检测海水的氧含量、盐度、温度、PH值。机器人还能利用配备的仪器测量磁场和水中的金属浓度,另外,还能用于调查海洋环境。
世界上约有20台无线深海探测机器人,但是由于它们都使用了锌银蓄电池功用有限。这些电池顶多只能充电50次,然后就没用了。而新开发的机器人采用的是经过改进的柴油机,不仅能减少运营成本,而且能增加机器的使用寿命。
|
 |
(三井造船公司) |
|
日本成功的深海探测计划 在日本的海洋学领域中,深海探测被认为是处于非常领先的水平。1995年3月,科学技术厅(现文科省和内阁府的一部分)下属的海洋科学技术中心把它的“Kaiko”无人深海探测器送到关岛外面的马里亚纳海沟中的10,911米的深度。1989年8月,有人探测器“Shinkai 6500”成功地达到6,527米的深度。这些都是现役有人和无人探测器。
有人和无人探测器都安装了获取海床上的岩石和碎石样本的设备,从而增进了对古地质和深海生物的了解。两种探测器都只需要两个半小时至三个小时即可达到作业深度。再者,“Kaiko”探测器与海面的船只通过通讯电缆实施互动,而“Shinkai 6500”只能在水下呆一段比较短的时间。因此,这两种探测器都不适宜于大范围的海洋调查,它们的工作半径只有约200米。新设计的机器人被指望能在较浅海域实施更大范围的调查活动。
回上端
版权所有(c) 2007 Web Japan。由Japan Echo Inc.根据日本国内新闻报道编辑。
这里刊载的文章只供参考,不代表日本政府的政策或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