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谷的无现金消费
东京都启动大规模电子货币试用工程 (1998年9月8日)
目前,东京都涩谷地区正在展开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电子货币试用活动。随着许多电子货币试用活动的启动,包括与这次涩谷的规模相似的在新宿地区的试用活动及1999年春季在东京都附近人口密集区进行的电子货币试用活动,电子货币的运用正在逐渐完善并即将被投入商业使用。这些在大城市启动的大规模电子货币试用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影响电子货币广泛应用的两个主要问题:卡的成本及其应用的局限性。
|
电子货币未来是否会得到广泛使用还有待观察。(时事通信社) |
首先在涩谷地区的零售店铺进行电子货币试用 在涩谷车站附近的一家快餐店里,一位刚点完餐的顾客把一张现金卡插进一个看起来像计算机的读取器中,显示屏上就显示出一个金额,然后这位顾客按了一个按钮,这样这顿饭就用这种智能卡结账了。这种情形现在在这个地区随处可见。
在七月中旬在涩谷地区启动的电子货币试用工程覆盖了车站四周一公里以内的800家店铺、餐馆和酒吧,并计划于1999年10月前增至2000家,以使电子货币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这个系统程序中,货币价值以电子方式存储在一个智能卡里,购物者不必携带现金。电子货币卡较适合那种不适合用信用卡进行支付的较小金额。由于电子货币卡的使用者不需要进行信用审核,所有即使是没有固定收入的学生等消费群体也可以使用此卡。
1995年,电子货币试用活动开始在欧洲及美国的一些大城市兴起,于1996年传到日本。当时电子货币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覆盖学生合作社及邻近车站附近。然而在涩谷地区电子货币试用活动中,电子货币卡可由10家银行及10家信用公司提供,使其应用更加广泛。
1999年初春在东京都的另一个主要商业区新宿地区启动的电子货币试用活动之后,推广电子货币卡广泛应用的活动掀起高潮。
成本与便捷性是主要因素 专业人士认为电子货币的成功普及将由货币卡的成本、便捷性和认可度来决定。在涩谷地区电子货币试用活动中,生产每张卡的成本是1000日元(按照人民币1元折算14.82日元计算,大约合67.48元),而一个读取器价值15万日元(大约合人民币1万元)。虽然目前这些费用是由硬件生产商、银行和货币卡生产公司承担,但一旦电子货币应用程序正式启动,那些零售店也将承担一部份成本。
由于零售店将必须对每一次电子货币付款支付佣金,所以将承受很重负担。如果他们中一大部份人选择退出这个系统,那么持卡人数也将会减少。一旦如此,成本及佣金就更不会降低,这样,就会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这种情况已在许多次试用活动中发生过。
据电子货币卡的制造商预测,货币卡的价格将会在未来三到四个月内下降一半以上。但是如果要在整体上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对所有运营商所用设备的进行标准化将会十分必要。目前,由于采用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电子货币卡和各种不同系统,持卡人就只能在接受他们所持的电子货币卡的商店进行消费。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加以改进,那么无现金交易的好处也就不那么明显了。
然而,即使应用最广泛的信用卡也需要近30年的时间才能普及。许多业内人士相信如果电子货币卡的成本能更低一些,应用更广泛一些,并且能够具备多种功能,例如怎样可以在办理官方手续(如户籍登记等)中用作身份识别卡等,电子货币卡就有望在未来三到五年之内被广泛应用。
回上端
版权所有(c) 2007 Web Japan。由Japan Echo Inc.根据日本国内新闻报道编辑。
这里刊载的文章只供参考,不代表日本政府的政策或观点。
|